当前位置:我爱教师教育网 >> 消息

课堂与负担6年写了十几本笔记,这位“救火队长”般的小学校长,让乡村学校更有温暖张志勇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王湛

方星,有必要就“课堂”“负担”与素质教育的关系,1977年生,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和思考。本文选自于张志勇新著《问道教育》张志勇,18岁走上讲台,现任北京师范学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学教授,立志做教坛的一颗新星。25年的从教生涯,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什么是“课堂“在“高中校长教育与发展座谈会”上,他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再重回乡村的实践,校长们说,形成了“万事皆教育”的思想和风格。

2014年,推进课程的主阵地在课堂;在“中小学素质教育座谈会”上,他响应号召重回农村支教。2017年,长们说,原本结束支教的他,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在“2007年度全教研室工作会”上,因工作需要而调到淳安县梓桐镇小担任校长,教研室们说,开始了又一个三年的弱校改造。无论到哪里,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2008年1月,他总是充满和战斗力。2018年在他的努力下,学校被选为“马云乡村寄宿制试点学校”。

他和老师们开展“6+1导师制”、主题宿舍、“有温度的课程”等实践,提炼寄宿制“梓桐373模式”,培养“会玩、善交、自主、阳光”的乡村孩子。学校在同类乡村寄宿制试点探索中走在前列。

方星

钱报:看您的简历,在中专毕业后,先后参加杭州师范学中文系专函授和浙江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考,您是不是一个对自己特别有要求的人?

方星:读中师是因为当时个子不高,家里比较艰苦,多亏老师的指点和帮助,才有机会尽早“跳龙门”。但初中时代,老师总夸我是“人小志气”。后来的学深造,源于一颗“不想虚度,不甘平庸”的心。

钱报:您说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这个能具体展开说说么?比如有什么事例?

方星:工作二十多年,逐渐梳理自己的一些经验,对“万物皆课程,万事皆教育”有一定的认识。我认为,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是教育,这与陶行知思想是相通的,应该说是我受其思想影响。比如,在乡村寄宿制学校,关于学生的吃、穿、住、行,日常点滴,都是可以用教育的眼光去发掘和利用。

寝室的拖把凌乱了,带领同学一起去想办法,于是《一个拖把挂钩的教育启示》的课例分享给教师;流动伞发现一处多另一处少,就开展德育教育;学生起床时间紧、打扫卫生慢,就和学生一起研讨解决办法,制定分工分块打扫办法……Steam课程理念、PBL项目式学策略等等皆可用。

所有生活中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当做教育好素材,对孩子们实施多样的教育。

留守儿童在一起,不孤单

钱报:您说借助互联网平台、博客等载体,捕捉德育小故事、创新学校德育载体和路径中摸索出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影响了一些学生,有没有一些比较鲜活个例?

方星:与生活育人一脉相承,校园内外学生生活点滴,我们看到听到了,我把它记录下来,用校园广播、公众号、评价记录本、国旗下表彰等方式,肯定好的德行和品格,鼓励家向善向上。正面引导和激励为主,反面的例子巧妙地用。就学校而言,对这样的德育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价系统,我常用“星徽评价”体系。这在我的校长笔记和微信公众号号、课题与论文中有好些。

钱报:八月的乡村校园,荒草丛生,蚊虫飞舞。宿舍楼里阴暗潮湿,角角落落结满蛛网;教学楼内墙剥蚀严重,门窗油漆斑驳脱落;厕所设备损坏很多、蹲坑污垢蜡黄;校园内到处堆放着废弃的桌椅橱柜;学校南侧坍塌的操场正在烈日下施工……您当时第一眼看到梓桐镇小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方星:说实话,感觉荒芜、荒废、破败,觉得自己又成了一位救火队长。但我并不害怕,因为上一所办校的经验,感觉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和改变的,只是暗暗告诉自己,别太急,慢慢来,从小处着手。

钱报:“梓桐镇小有个怪现象,每年暑期的工会职工疗养,三分之一的名额,梓桐的老师一半都报不起来。他们不愿意走出去。”为什么?后来如何改变?

方星:主要是年龄的、梓桐籍教师超过一半,受地域影响,观念保守,可能更爱家乡的山水,乐于居家养身,说实话,经过三年,这点依然没有的变化。

钱报:“让乡村学校宿舍不只是一个住的地方,更要成为育人场所。”请举例说说。

方星:前面所举的生活即教育的例子许多是发生在宿舍。我这里重点说说我的“6+1陪伴养育”制度。一个寝室6个学生,配1个导师(学校普通老师兼);然后制定五项评价考核办法;再从学校层面制定年度团建计划和主题布置方案;给师生互动、生生互相影响以载体和育的内容。通过基于宿舍的日常照料和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增进感情促进交流,真正培养学校“会玩·善交·自主”的阳光少年。

钱报:“打结我最棒”团建活动,比的是整个寝室6个学生在分钟内打结的平均数,这样会引导同寝室的同学相互指导、互相督促练、共同进步。这个能具体谈谈吗?

方星:这个就是我们寄宿制学校增进舍友感情而设计的系列团建活动之一。我们比的方式是“3分钟打8个生活中常用的结”,设计打结是出于生活技能培养,规定时间是为了提高熟练程度,6个同学3分钟内打结的总数除以6就是平均数,作为成绩和别的寝室比——荣辱与共,这样促进同寝室的同学在课余练时间相互交流指导、共同提高,落实“不让一个伙伴掉队”的团队理念。

钱报:“值周教师方春生打着手电与我笔画着:我通常晚上九点再到寝室转转,秋天夜里山风凉,窗户开了小孩子容易感冒。我告诉小孩子,秋天关上窗留‘一拳’的缝隙,冬天留‘一指’缝……”这是我的校长日记《秋天·一拳》里的一个片段。“讲述校园故事,用故事领导学校”。这是我在乡村学校个性化管理举措。我将学校日常所见所闻,真实记录在笔记本上,汲取正能量,借着每周教师例会或其他适合的场合,读给老师们听,希望用榜样影响老师们的言行,逐渐推进学校文化的重构。

您的《校长日记》写了多少篇,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情节,为什么?有出版的想法么?或者会公开给家分享吗?

方星:当校长6年,写了十几本笔记,记录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关于学生,也有关于老师的,还有自己家教的。没有很好的文采,也没有很深邃的思想,纯粹为了不忘记。有教育专家建议我集结出版,个人感觉太粗浅,再写写再学学,继续积累和提炼,以后再说。《秋天一拳》,故事的主人公是学校一位老教师,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勤劳且睿智,我用正面激励发挥他长处,我们相处很好,至今和我保持友好的情谊。

方星刷厕所做示范

钱报:他们没有太多娇气,他们的坚韧和忍耐,远不是有些媒体所夸的那样心理问题重重。这句话挺打动人的,能不能具体说说你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给我们讲讲其中最打动你的故事?

方星:乡村空巢化,学校留守儿童近一半,但是只要校园帮助孩子生产很多快乐,灵活机制、课程、丰富课余、积极评价,绝多数孩子在校园并不孤单。据我了解,留守儿童只有在心情郁闷无法解开疙瘩的时候会特别想家。都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因为他们深知父母不出去打工赚钱,生活难以为继。所以在学校的吃穿住行,只要我们老师引导得当,他们还是很快乐的,在各项活动中也能表现出坚韧和忍耐。他们说:“(很多留守儿童)反正家都一样!”有一个叫叶欣瑶的姐妹,都很懂事,父母在外打工创业很曲折,一年最多和父母过年处一次,其他时间都不在,但是姐妹俩都很乐观,但是如果到亲情吧与父母视频,还是会忍不住流泪,累积的想念在视频接通的一刹那还是会很激动。

钱报:在梓桐镇小,每学年邀请家长到学校来做一次义工还是颇有成效的。我们给家长“六个一”建议:给学校做一次劳动、陪孩子吃一顿饭、陪孩子听一堂课、给孩子写一封信、给学校提一个建议、做一次安全护校。活动受到家长的热烈响应,很多家长来到学校,看到公益团队和老师们为他孩子的学校的这么好,看到老师这么用心,都很感动;有的家长在参与过程中自己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学校也成为了家长的成长营。您是如何想到让家长来参与的?以及如何让家长来配合?

方星:我的办法是全校发动,轮流来体验,家都一样,同时设计义工卡,评选最美义工在家庭日表彰等等。农村家长很朴实,看到我们学校这么用心,学校得比他们家里都温馨,老师把他们孩子照顾的比他们父母好,多数都是很感动,一年抽出1-3天还是愿意的。

钱报:你是如何想到厕所并如何说服老师们来做这件事的?

方星: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厕所是最难啃的环境难题。团队三步走:初到梓小,我要先解决你们的难题,解决老师们意识里的“不可能”;然后以点带面,“我带着老师们解决老师们的问题”,最后希望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教育问题。

第一次教师会前,我先打扫了一个最脏的厕所,教师会后老师们参加师德劳动就照这个标准做。

当然尽管自己带头做了,也帮了老师们很多,还是有分教师依然感觉到我这个校长“革了他们命”,让他们不再安逸。我这个有想法、想干事的也“害”他们多做了不少事。所以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钱报:6+1导师制能举个例子么?具体的案例或故事?

方星:这是我们的一个创意,并且正因为我是校长,我才有决心和条件把想法贯彻落实,才最终帮助和影响到更多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标签:方星 梓桐镇



IT百科:


网者头条:


王哲博客:seo分析网站存在的问题